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举行。论坛由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联合主办,以“中俄两国大学在确保伙伴国家技术领先地位方面发挥的作用”为主题,吸引了中俄两国教育部代表、中国东北地区三省一区教育厅负责人以及80余所高校的领导与专家参与。

10月14日,学校创校校长、理事长曹勇安应邀在“产教融合: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分论坛上,作了题为《AI赋能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他深入剖析了在“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深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课程标准差异、文化适应障碍和语言沟通难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借助智能教育工具打破时空限制,推动人才培养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融合,并分享了学校基于“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以及“课程通”平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曹勇安的专题报告在论坛现场引起广泛关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该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报告不仅展现了学校在智慧教育领域的先行优势,也为中俄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化合作、共建人才发展桥梁注入了新动能。

10月15日上午,在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召开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代表大会上,学校正式加入该联盟。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学校进一步融入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为拓展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学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学校还与多所俄方院校进行了深入洽谈。双方围绕硕士联合培养、课程共建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其中,与俄罗斯远东国立体育大学的沟通尤为深入,双方就冬季项目教师及运动员交流合作等达成初步意向。

学校将以加入联盟为契机,与各高校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推进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项目。同时,引进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为师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机会,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作者:纪莹莹 一审:赵丹丹 二审:王凡 三审: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