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我们熟知的成语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校也一样,春季开学前夕,各项迎接学子归来的准备工作早已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些天,笔者就看到校园食堂的工作人员在出出进进、忙忙碌碌地做准备;有一位校园餐饮经营者说自己2月25日就来工作了。

学校发展到今天,食堂的巨大变化也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证。
如今校园里有一二三食堂,还有双层的“三味餐厅”和“百草餐厅”,它们分布在校园各个生活区和五号教学区附近。据学校总务处食品科科长冯伟介绍:全校共有五个食堂,总面积12423.72平方米,设置餐位数2568个,从不同地段为师生提供一日三餐的服务;共有35位经营者(不包括每家雇佣人员),其中中餐餐厅六家、特色档口16家(含清真档口)、饮吧四家;在这些餐厅,既可以吃到家常菜,又可以品味川湘麻爽的酸辣粉、麻辣烫,有鲜香可口的馋嘴鱼,还有悠闲美味的旋转小火锅等等。

经营者张宝说,仅“百草餐厅”主食和菜肴来说,一天下来也有80来种,主食类有炒饭、炒面、盖饭、馄饨、水饺,早餐多种包子,各种饼都有,油条也有,午餐的菜就近40种,什么锅包肉、肉段儿、樱桃肉、鱼等都有,素菜有木须柿子、地三鲜、火爆大头菜等等;晚餐的菜也近20种。
经营者表示:“上咱们家来吃的学生,只要他想吃的我都可以给他做,比如他们想吃个火锅啦吃个烤肉啊,都可以满足他们,有包餐过生日的也可以。”

这家一次能接待就餐师生多少人?回答:300多。工作人员有多少?答:有八人。
那么,在创校起始阶段,学校的食堂是啥样?
在学校已工作30年的郭辉老师说,那时候北校区的食堂非常简陋,是个平房,还是借人家的,一百多平方米的样子,工作人员约有五六人,也就能解决200来人就餐,主食和菜品单调,师生排队打饭,使用拿钱换来的饭票;当年的食堂如今已经拆扒了,只残存在老同事的记忆里。
学校管理工程系的刘洪民老师讲了一段他来校求学和食堂结缘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食堂升级的情况。他入校后勤工俭学到食堂当“伙夫”,为厨师炒菜添煤烧火,中午饭口时,也跑前跑后帮忙盛菜打饭。他说,1994年前后,学校在北校区盖起了教学大楼,就在一楼东侧预留出了食堂的位置,这个时候食堂的面积约有四百多平方米了,可以分批次满足更多师生就餐;原来在平房的食堂,主食馒头和烧饼还要到外面采购再原价售出,而有了新食堂,地方大了,就招了自己的面案师傅,蒸馒头、烤烧饼,再也不必求助他人了;菜肴种类有所增加,比如炒了八个菜,往往两荤六素,食堂还自己腌制点儿小咸菜;食堂升级了,原来自己带饭的本市老师也到食堂就餐了;这个时候还有个大变化,就是窗口卖饭菜使用了先进的打卡设备,师生事先存款到卡中再刷卡消费,这么做,既快捷又卫生,是个新生事物,当时还有不少省内民办院校代表前来取经学习呢。

(北校区后建食堂一角,靠墙的柜子为存放就餐人自备餐具使用)
校党委原副书记许长艳回忆那时的食堂:打饭的窗口有六七个吧,学生们一字儿排开站队领取;老师去也跟着排队,人家学生主动让老师上前头去,我们不好意思,最后食堂就在那个靠最西边的窗口写个牌叫“教工窗口”。那个时候的食堂有多种用途——咱们的学生就是自考生,都可用功啦,国家考试要求严格,他们都起大早六点钟就跑到食堂去了,因为食堂提前做早饭,好借着那个灯光坐到椅子上读书背题,这里也是个被充分利用的学习场所;还有一个,学生那个一二▪九文艺汇演排练没场所,就去食堂借地方,让那些桌子板凳靠边儿,孩子们就在那宽敞的地方练习舞蹈啊和其他什么节目的,这里成了排练场;还有就是那个家庭公寓管理员大会也在那儿开过,这里成了会议室; 1997年,从台湾来了一位高等工商学校董事长高震东先生,60多岁,学校在食堂招待他吃的饭,这里又成了接待室……看看,食堂是个多功能厅吧!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的。据说,新校区的食堂群落是2004年以后逐步建成的。冯伟老师就三味餐厅的升级还提供了一些情况:2010年9月,三味餐厅改造完成,由原来的四个小食堂改造成一个8745平米的大食堂。那时的三味餐厅有7个包房、两个中餐厅、9个档口(闲置)。老式的桌椅,白白的日光灯,中规中矩的服务,大门口立着一块黑板,写着当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每天饭口时,师生们齐集在打餐窗口,分享这人间烟火时光。2018年,三味餐厅二楼完成升级改造,餐厅融进时尚元素,就餐环境更为温馨雅致。
校园食堂既是学校硬件设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服务和被服务的互动任务,尤其是疫情突发的去年,校领导高度关注校园餐饮,管理部门也及时跟进,学校食堂着力打造的“餐饮文化”渐显效果,相继推出系列的活动,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签名活动暨首届厨艺大赛、总务处与管理系研讨优化食堂管理、食堂中餐运营研讨会、“我最喜爱的食堂”评选活动表彰、免费食品覆盖面不断扩大、学生生日赠美食、为餐饮工作者做培训……从这林林总总的做法看,无不表明其良好的愿望——让师生、校园餐饮业和学校三方共赢,从而真正形成全新的校园舌尖文化,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校园食堂不仅满足住校学生们的就餐需求,也吸引家在附近的老师前来用餐。学校基建办的崔晓东和爱人是学校的双职工,家住校园北门附近。他们说,每天早晨全家三口人从北门进来就近用餐,中午两口子则在离办公室近的食堂午餐。来这里的理由是:饭菜丰富、美味、卫生。
历史总有厚重的积淀,文化总有后续的传承。学校食堂有什么传承的内容?
1994年就到学校工作的魏军老师经历了食堂的变迁,他的总体评价是:如今的校园食堂环境优雅,饭菜种类繁多,学校又格外注重餐饮文化建设,这是过去无法比拟的。
他回忆,自己当时在老校区学生科当科长,所属科室的三名老师每天中午虽然饭都打到了办公室也不敢吃,总是跑到食堂维持秩序,免得学生多的时候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后来学校就组织了学生会的同学参与管理,也提供机会锻炼学生们成长,而且这个管理模式至今还在传承;还有当年倡导的“餐桌无粒(指不浪费食物)”“走廊无声”和“厕所无味”,至今不仅延续,而且还增加了一条“校园无烟”,成为“四无”的纪律要求。
健康与护理系辅导员老师刘丽娜回忆和餐饮相关的事是情趣盎然的包饺子活动。
她说,在老校区有一个传统的“节目”,每年元旦的时候,学校组织联欢会庆新年,也会改善伙食,包饺子是不错的选择,让学生们动手,既可以得到锻炼,也有家庭的氛围,每每这一天的到来,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热情高涨,包出各式各样的饺子,最后送到食堂请师傅给煮熟,再享受这份有自己参与的美餐,味道别提多好啦!

这个传统“节目”搬到新校址也没中断。同学们还借此机会,现场编舞蹈等给大家表演,大大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就在准备结束本篇报道时,笔者从3月4日学校九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又听到新的信息:校园食堂还将扩大经营品类,再引进一些有特色的餐饮服务,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对美食的需求。
相信那一天的到来不会太遥远。
【责任编辑 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