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江,信息工程学院2024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党员。现就读于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是我校高质量升学的一名优秀代表。
岳美江与生涯导师王昀碧
校园筑基:多元培养,厚积薄发
岳美江同学在校期间,系统地接受了“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理论学习方面,从构成基础、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积淀;在实操训练上,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软件、印刷工艺等技能。在图形创意、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中不断打磨创意,提升设计能力。
学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岳美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她通过参与黑龙江省琪鹤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高质量的校企合作项目以及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政校合作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场景,作品获得了未来设计师、中国好创意等多项省级竞赛奖项。
在四年的设计表达中,岳美江同学逐渐形成了对设计的独特见解。她认为设计是信息的载体,而传播作为信息流动的过程及策略,似乎更让人感兴趣,这也为她后来跨专业考研埋下了伏笔。
在专业教师姜岩、任杰、吴兵等教师的帮助下,岳美江明确了考研方向。成功考取新闻与传播专业排名前五的北京印刷学院。克服了跨专业、跨地区的不利因素,依靠“亮剑”精神,勇于迈出第一步走向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岳美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励
考研征程:突破壁垒,砥砺前行
专业壁垒:从零构建知识版图
面对传播学、新闻学、公共关系等陌生的领域,岳美江选择从基础开始,深入理解并延伸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内容,全书反复精读。同时,她拓展阅读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提升写作逻辑。将每个时事热点认真对待,综合考量智能传播时代下的场域因素,把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等传播理论融入实际分析中,逐步构建起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知识体系。
地域压力:迎战“帝都”严苛标准
北京高校竞争激烈,公共课在主观题方面更为严苛,历年分数都在全国属于压分地区。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岳美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英语学习上,她采用多种方式背诵5500词,考前达到七遍记忆,同时重点进行阅读题的练习,从2010年的只对一个到2023年的只错一个,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政治学习上,她跟着网课老师不断巩固基础,利用肖四肖八针对性补漏,对于时政七页纸在考前反复背诵理解,确保在公共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心态淬炼:在沉默中学会坚持
研究生初试在冬天进行,备考过程从秋日持续到寒冷的冬天。考前,专业教师王昀碧老师不断给她打气,关心公共课命题的趋势和动态,为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在复试作品集中,姜岩老师给予她中肯的建议,基于她毕业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整合经验,迁移为“国际传播”专题的相关理解。不仅国际传播专题在复试的面试和笔试中发挥了作用,而且与之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重构专题也成为她现在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先锋引领:党员担当,感恩前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岳美江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她感恩学校的培养和老师的帮助,认为正是学校“我们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的亮剑精神,鼓舞她一直前行。
在被一志愿录取后,岳美江认为更多的开心来自“想要得到”的野心和“踏实付出”的收获。视觉传达设计赋予她表达的方式,新闻与传播教会她传播的策略,两者融会贯通,她头脑中的知识框架和视野都在不断提升。从黑龙江到北京,从视传到新传,她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她会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
专业培养经验与学校特色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中,注重“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既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和政校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通过参与高质量的项目,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场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学生考研过程中,教师们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突破困难,实现升学梦想。
岳美江的成长轨迹,正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专业培养体系的生动体现。学校将继续深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更多学子搭建成长平台,助力他们在学术和职业道路上绽放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北京印刷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作者:佚名 一审:李野 二审:王凡 三审: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