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7月25日,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于海龙带领机电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30余人赴哈尔滨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在机电学院团委书记于月婷、辅导员王洪春的组织下,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通过实地研学,同学们深刻感悟历史厚重,从红色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

“三下乡”团队的师生们怀着肃穆的心情,走进了坐落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这里曾是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进行细菌战研究的核心基地,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残忍的生物武器实验场遗址。步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刻有“反人类罪行”字样的黑色石碑,周围苍松翠柏环绕,更添几分庄严。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人体实验”“细菌战实战”“遗留问题”等展区。玻璃展柜中,泛黄的实验记录、生锈的解剖工具、受害者的遗物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731部队的暴行。

来到“四方楼”遗址前,斑驳的墙体与裸露的地基清晰可辨。这座731部队的核心实验楼,曾见证了无数罪恶。1945年日军战败撤退时,为销毁罪证纵火焚烧,却终究无法掩盖所有暴行的痕迹。解说员在解说中表示,我们铭记这段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警惕战争的残酷,守护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

下午,实践团队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这座由原哈工大图书馆改建而成的建筑,在红砖与绿树的相映中更显韵味,浓厚的学术氛围也随之扑面而来。

“这是1952年哈工大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讲解员对展柜中那台布满旋钮的老式机器介进行绍,“当年条件极其艰苦,老师们靠着算盘计算数据,用铁皮做外壳,硬是填补了国内空白。”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走近展柜,仔细观察着机器内部的构造,不时举起手机拍下细节。大家感慨地说:“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但前辈们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的成果,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步入“航天精神”展区,“嫦娥五号”探测器模型与“天宫一号”舱内设备实物静静陈列,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仔细观察模型的精巧结构和实物上的斑驳痕迹,仿佛能从中触摸到中国航天事业步步攀升的坚实足迹。
在“国际交流”展区,一张老照片引起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那是1985年国际学术会议的留影,画面中,哈工大的教授正用流利的俄语与外国专家侃侃而谈,身后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当时学校提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便是要求师生不仅要扎实掌握知识,更要在学术探索中追求精益求精。”讲解员介绍的声音响起,为这张照片增添了更厚重的注解。
参观途中,队员们恰巧遇上了正在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的哈工大博士生王学长。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着哈工大在东北扎根百年”时,他答道:“建校初期,我们在日本人留下的破庙里上课;改革开放后,面对人才流失的浪潮,老师们说‘国家需要,我们就留下’;如今国家要全力攻坚芯片研发,我们系有一半的老师都毅然转了研究方向。这就是‘为国铸器’的初心吧。”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队员们。

实践队结束了一天充实的研学活动,踏上返程的路途,队员们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大家纷纷表示,在短短一天之内仿佛穿越了百年沧桑,从历史的伤痛中读懂了坚守的分量,更从中汲取了踔厉前行的无穷力量。同时,也懂得了当每一个青春的梦想都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地参观学习,队员们不仅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在心中播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机电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创新教育形式,开展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使爱国情怀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李美萱 一审:敖林喆 二审:王凡 三审:王倩】